香港六宝典

员工佳作

散文 | “送饭”
发布时间:2024-09-06     浏览量:98   分享到:

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,我们早已习惯在门市部随手买米、面等这些粮食,却从未想过它们背后的故事。俗话说:民以食为天,今个就讲一下多年前农村田地里送饭的事。话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,那时候的农村,还是属于大集体的时代,所有社员都在生产队积极参加劳动,到处都是一片积极向上的景象。

一到春天,社员们就开始忙碌起来,公鸡一打鸣就扛着锄头,推着装有种子的“拉拉车”走向那片田地。清晨的田间,被一层薄薄的雾气所笼罩着,农民呼吸着泥土散发的清香开始了一天的劳作。 芒种过后不久,一切似乎变得燥热了起来,阵阵暖风吹的庄稼人一身汗水,忙于干活的人们根本顾不上回家吃饭,家里的女主人要尽早做好饭,送到地里。因为早上的时间短,天气凉快,人们干活有精神,更要早早的送饭,一到中午,太阳会把人们晒得无精打采,顶梁柱们回家吃饭,至少需要两个钟头,而且那时物质匮乏,经济条件不好,农民家里的饭食以粗粮为主。

陕北地区自古就出产谷子及各种杂粮,人们就每天早饭以小米稀饭居多,配上萝卜晒就的萝卜干,就感觉特别满足,正在干活的人们看到送饭的提着袋子来了,各自拿着自家的饭,坐在田间地头或者树下开始吃饭。大家一边吃饭,一边探讨着今年的庄稼收成,脸上洋溢着快乐。饱饱的吃一顿,那叫一个舒服(陕北方言叫局劲),干活也更有劲了。由于家中的粮食有限,为了丰富稀饭,会在小米稠粥掺入其他的豆类,这样吃起来口感虽有些粗糙,但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米不足的问题,为的是多喝俩口。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人们穷则思变,想出了这个无奈的办法。送饭,是一种发生在多年前传统农耕社会的乡土文化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,这种传统的乡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。现在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农村里的机械化程度已经普及,让这种田间地头送饭的事情已成为历史,农民再也不会在田间地头咀嚼饭菜了。使得它成为挥之不去的乡土记忆,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。

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,小米粥作为陕北地区的一种食品,备受当地人们的喜爱,已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。现在为了平衡饮食,不时会自己动手做一碗小米粥,与切碎的土豆块一起熬,口感极佳,在配上咸菜,味道直接“乱套了”。吃饭时总是思绪万千,仿佛还是当年那种在田间地头吃饭的滋味。

(李向向)